第565章 文东希望小学与对未来人类的“无形帮助”
第565章 文东希望小学与对未来人类的“无形帮助”
从港督府离开之后,杨文东回到了公司,正巧碰到了苏依依,便问道:“你来公司做什么?”
苏依依回道:“纺织厂的事情,我们这边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合作,最近谈的有了一点进展,我就来看看了。”
“嗯,快成了?”杨文东追问道。
他当初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核心目的是让自己的资本能够跟随着未来的美国股神多赚点钱,不过伯克希尔能够被巴菲特看中,也是因为其曾经强大的规模,在化纤、纺织领域,是美国60年代之前的三巨头。
如今在美国发展纺织行业属于自寻死路,原先历史上哪怕是巴菲特对此也无力回天,搬到墨西哥后也被当地的“美洲阿三”给坑了,最终纺织业务彻底衰败,伯克希尔自此变成了一家金融与保险公司。
伯克希尔的未来,杨文东也不是很在乎,哪怕自己已经是股东了,但只看经济收益,最核心的还是巴菲特,但其曾经傲视群雄的纺织产业如果能够迁移到香港,也是有可能焕发第二春甚至成就更大规模的产业,这是杨文东比较关注的。
苏依依点头道:“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细节问题了,本身我们也是股东,合作起来也很方便。”
“那第一期投资多少?”杨文东又问道。
苏依依道:“大约150万美元,不算很多,只是一次前期测试的投资,等以后发展好了,美国那边才会考虑重投资。”
杨文东听到这个数字,也就不太在意了:“那行,这么点钱,双方条件差不多就行了,海外投资一般都比较谨慎,特别是香港这个位置,欧美资本能先来投资就行了。”
在当今这个时代去海外投资,就算是美国石油巨头,都经常被坑,老美虽然强大,可也不至于为了无数这种小事而动用外交关系,除非真的损害了太大帝国利益。
就算是杨文东的海外投资,也是基于对于未来的了解,才敢在部分亚洲国家投入重资,其他一些不熟悉的,他可不敢乱投,比如中东,即使知道未来这里会富的流油,但战局较乱,政权迭代很多,他也不愿意深入太多。
“嗯,好。”苏依依答应道。
杨文东又道:“那你这边开完会再来找我,我叫来了立明与浩宇,咱们四人好久没见了。”
苏依依一听顿时脸露笑容:“是啊,好久没见了,大家都有家庭了,相互之间就不怎么联系了。”
“行,我先去找他们。”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别说现在这种只能依赖家庭固定电话才能联系的时代,就算是未来有了微信,但很多20岁时关系非常好的伙伴,一旦成家之后,基本上就不联系了要么联系就是为了借钱
中午时分,当苏依依开完会后,来到了杨文东的办公室后,就看到了发小赵立明与林浩宇。
“依依。”林浩宇笑着说道。
一般人看到苏依依是要叫杨夫人的,但他们几人从小一起长大,也是杨文东早期创业的最早元老,关系较好,自然直接叫名字了;
连对杨文东也是一样还是叫“东哥”,这个名字,也只有非常亲信的几个才能叫的。
苏依依笑道:“好久不见了,浩宇,听说你老婆又怀孕了?”
林浩宇点头道:“是啊,第三个了。”
十几年前寮屋走出来的几人,如今也早就成家立业了,林、赵二人虽然不是什么超级富豪,但也是财富自由了。
“坐,喝点茶。”杨文东笑问道:“伯克希尔那边怎么样了?”
苏依依回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合资比例也谈好了,接下来就是注册公司方面的细节,然后与港府这边协商了。”
“行,那后面给我一份详细的文件就行了。”杨文东也没有再追问,这本身也是小投资,随即道:“上午的时候,港督戴麟趾邀请我,跟我说了一件事,他想让我.”
除了与港督的“交易”,其他方面杨文东也就说了出来。
如今长兴集团或者说杨文东的一些慈善业务,基本上是林浩宇与赵立明在负责;
一个是自己信任曾经的兄弟,二个他们本身也是出身贫穷,在这方面了解的也比较深一点,第三就是让他们二人在公司运营业务之外,也避免了哪一天发生经不起考验的事情。
只要不是涉及重大机密,又跟慈善行为有点关系的,那告知他们也是应该的。
林浩宇听完后,道:“建医院、中小学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东哥,虽然我们之前也以你或者长兴集团的名义做慈善,但基本上都是消费性的慈善,完钱就没了;
虽然这本身也是好事,能救人帮人,但对于你或者长兴集团没有足够的长期名气效应,站在你的角度,还是建学校、医院甚至图书馆要好的多,至少未来几十年这些建筑还在。”
自60年代初,长兴集团成为香港一方霸主之后,出于社会责任以及名气需求甚至是老板个人意愿,便开始了对外适度的慈善业务,比如帮助寮屋人群就业、提供适度的生存食物水源等等,甚至后续有难民入港,只要是华人,长兴集团也都会适当帮助一点;
在前几年,香港经济发展较好,寮屋很多人脱困,大部分市民也基本上能吃饱了,长兴慈善基金会便开始转向帮助一些残疾人、绝症家庭、孤寡老人的帮助等等。
这些所为也在多年来帮助了很多香港贫困家庭,可都是一次性的,帮完了也就完了,除了被帮助者,其他人估计也不会知道这些事,这对于想“留名”来说,就不划算了。
“所以现在的确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文东笑道:“戴麟趾要回英国了,在走之前,想做出一点最后的业绩;
我们这边如果没有港府的授权,建学校、图书馆这些也不现实,这个合作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
其实就算没有容积率的交易,这个合作也不亏,反正自己集团每年都是有对外慈善指标的,不管用来做什么都得出去,这是大集团的社会责任之一。
苏依依道:“那建出来的学校或者图书馆,名字就由我们来定?”“对,你觉得什么名字好?”杨文东反问道。
苏依依思考片刻后道:“如果叫长兴小学、中学、图书馆之类的,对于长兴集团有一定的好处,但作用不大,长兴集团在香港的名气已经够大了;
不如用东哥你的名字,文东小学、文东中学、文东图书馆,我觉得都很不错唉。”
“文东小学.”杨文东笑道:“我之前也考虑过,就是觉得是不是太显眼了点?”
苏依依则道:“显眼也没关系,大家习惯就好了,文东这两个字,放在学校前面也不算很显眼。”
“倒也行,或者改成文东希望小学,这个不错,有希望。”杨文东想了想,道:“戴麟趾那边给了十几个学校名额,是在九龙新界一些贫穷地方,我准备一次性都承建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既然要建,那就建多一点,无论是一所还是十所,对于长兴集团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趁着现在港府那边给了名额,那不利用才可惜。
赵立明回道:“这当然没问题,一个学校建起来也不了多少钱的,最麻烦的其实还是教师之类的,这个可能需要港府的配合。”
“教师这一块港府那边会负责的,不用担心。”杨文东又道:“但我这边还有一个想法,志文最近被查出可能有点近视趋势,所以我也想趁着建学校的时候,在这方面做个试验。”
“志文近视了?”赵立明与林浩宇有些惊讶;
在以前他们小时候,近视从来就不会是问题,身边几十个小朋友没一个眼睛不好的,因为他们小时候根本不学习;
反而如今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近视,他们二人也有所了解了,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近视。
苏依依回道:“没有,只是有一点趋势,问了专业医生,只要控制好是不会有问题的。”
杨文东道:“现在近视在香港越来越严重,隔壁日本、湾湾甚至东南亚一些经济好的城市,都出现很多学生近视,所以我想顺带着控制一下,不能说给了孩子机会学习,结果让他们近视了;
虽然一定程度上来说,近视是现代化科技的必然产物之一,无法避免,但能减少一个是一个。”
林浩宇道:“近视好像是看不清远处,戴个眼镜才行,很麻烦,但似乎也没什么其他影响了吧?”
“你错了,近视跟驼背一样,是一种器质性损伤疾病。”杨文东解释道:“近视之后眼珠会变形,眼轴拉长,内部视网膜会变薄;
特别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中老年后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会十倍以上的增加,所以不能只考虑年轻的时候不受影响,而且戴眼镜的人,视力也是比不过正常人的。”
很多年轻人对于近视并不能足够的了解,以为只是戴个眼镜,但实际上,其危害是非常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杨文东绝对不容许自己孩子近视的原因,甚至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近视了,那也不能发展成高度近视。
“这我倒不清楚了。”林浩宇追问道:“那东哥你准备怎么测试?”
杨文东道:“我听一个美国专家说过,近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没晒太阳,昏暗的环境下,加上长期看近,生物体认为开始了穴居生活,就帮助生物体将眼睛改成近视;
所以我们未来的学校,教室在透光这一块要做好,另外还要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我想试试,能不能打造出一个成绩还可以且几乎没有近视的学习环境。”
这个时代都普遍认为近视是看近造成的,但前世21世纪的研究显示,没有足够的光照,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能够在香港或者未来改开之后的内地,推广总结出一套预防近视的方法,那就算做不到不让人近视,可能少一点也是好的。
这件事本身对于杨文东也没有什么坏处,如果成功了,那自己的文东小学或者中学,甚至也可以成为未来全国知晓的学校。
当然,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第一个就是近视是百年难题,第二就是以未来内地的“卷”,对这方面的控制能不能做好也不好说,第三就是,很多人近视其实也并非学习,而是电视等电子产品.
但无论如何,自己总结出一套方法,那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学习与视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学生,也是一件好事了,甚至杨家自己未来的后代,也不可能只为了视力而放弃学业,那哪怕是为了自己家族,也需要适度的投入。
反正也只是顺便而为,稍微多一点人力研究即可。
“光照?好像我们小时候的确天天白天都在外面。”赵立明也说道。
杨文东点点头道:“如果能够证明这一点,让学生一天有两个小时足够光照,就能预防或者减缓近视,那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够大了;
等几年后如果我们的学校真的近视特别少,那我再邀请全球顶级的眼科专家进行更大范围测试,做实如何以最节省精力的方法预防近视,我们这辈子也算值了。”
眼睛固然重要,可学习、各种生活也很重要,谁都不可能做到为了眼睛不近视而费太长时间不用眼睛,特别是现代社会,“看近”是绝对的社会需求;
所以这方面需要一个平衡,寻找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保护眼睛,同时还不能影响社会大众对于学习、生活的需求,甚至如果方法有了,只要不是很费劲,那那些未来喜欢看手机的人,或许也会适当休息片刻按照准确的方法保护眼睛。
如今钱已经足够了,他自然也希望能够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生物学,不过这个门槛太高了;
但对于眼睛的防近视保护,由他来做就比较合适,首先这个问题到了60年后也没有解决,那自己与欧美生物巨头在本质上就没什么差距;
他也没想过真的去如何治疗这种世纪难题的疾病,而是研究社会行为,来总结避免近视、维护眼睛的方法;
东亚在未来学习领域会非常卷,正好自己费几年乃至十几年做这方面的研究,等内地改开之后卷起来后,自己的成果,或许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这可能也是自己能做的“无形帮助”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
从港督府离开之后,杨文东回到了公司,正巧碰到了苏依依,便问道:“你来公司做什么?”
苏依依回道:“纺织厂的事情,我们这边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合作,最近谈的有了一点进展,我就来看看了。”
“嗯,快成了?”杨文东追问道。
他当初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核心目的是让自己的资本能够跟随着未来的美国股神多赚点钱,不过伯克希尔能够被巴菲特看中,也是因为其曾经强大的规模,在化纤、纺织领域,是美国60年代之前的三巨头。
如今在美国发展纺织行业属于自寻死路,原先历史上哪怕是巴菲特对此也无力回天,搬到墨西哥后也被当地的“美洲阿三”给坑了,最终纺织业务彻底衰败,伯克希尔自此变成了一家金融与保险公司。
伯克希尔的未来,杨文东也不是很在乎,哪怕自己已经是股东了,但只看经济收益,最核心的还是巴菲特,但其曾经傲视群雄的纺织产业如果能够迁移到香港,也是有可能焕发第二春甚至成就更大规模的产业,这是杨文东比较关注的。
苏依依点头道:“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细节问题了,本身我们也是股东,合作起来也很方便。”
“那第一期投资多少?”杨文东又问道。
苏依依道:“大约150万美元,不算很多,只是一次前期测试的投资,等以后发展好了,美国那边才会考虑重投资。”
杨文东听到这个数字,也就不太在意了:“那行,这么点钱,双方条件差不多就行了,海外投资一般都比较谨慎,特别是香港这个位置,欧美资本能先来投资就行了。”
在当今这个时代去海外投资,就算是美国石油巨头,都经常被坑,老美虽然强大,可也不至于为了无数这种小事而动用外交关系,除非真的损害了太大帝国利益。
就算是杨文东的海外投资,也是基于对于未来的了解,才敢在部分亚洲国家投入重资,其他一些不熟悉的,他可不敢乱投,比如中东,即使知道未来这里会富的流油,但战局较乱,政权迭代很多,他也不愿意深入太多。
“嗯,好。”苏依依答应道。
杨文东又道:“那你这边开完会再来找我,我叫来了立明与浩宇,咱们四人好久没见了。”
苏依依一听顿时脸露笑容:“是啊,好久没见了,大家都有家庭了,相互之间就不怎么联系了。”
“行,我先去找他们。”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别说现在这种只能依赖家庭固定电话才能联系的时代,就算是未来有了微信,但很多20岁时关系非常好的伙伴,一旦成家之后,基本上就不联系了要么联系就是为了借钱
中午时分,当苏依依开完会后,来到了杨文东的办公室后,就看到了发小赵立明与林浩宇。
“依依。”林浩宇笑着说道。
一般人看到苏依依是要叫杨夫人的,但他们几人从小一起长大,也是杨文东早期创业的最早元老,关系较好,自然直接叫名字了;
连对杨文东也是一样还是叫“东哥”,这个名字,也只有非常亲信的几个才能叫的。
苏依依笑道:“好久不见了,浩宇,听说你老婆又怀孕了?”
林浩宇点头道:“是啊,第三个了。”
十几年前寮屋走出来的几人,如今也早就成家立业了,林、赵二人虽然不是什么超级富豪,但也是财富自由了。
“坐,喝点茶。”杨文东笑问道:“伯克希尔那边怎么样了?”
苏依依回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合资比例也谈好了,接下来就是注册公司方面的细节,然后与港府这边协商了。”
“行,那后面给我一份详细的文件就行了。”杨文东也没有再追问,这本身也是小投资,随即道:“上午的时候,港督戴麟趾邀请我,跟我说了一件事,他想让我.”
除了与港督的“交易”,其他方面杨文东也就说了出来。
如今长兴集团或者说杨文东的一些慈善业务,基本上是林浩宇与赵立明在负责;
一个是自己信任曾经的兄弟,二个他们本身也是出身贫穷,在这方面了解的也比较深一点,第三就是让他们二人在公司运营业务之外,也避免了哪一天发生经不起考验的事情。
只要不是涉及重大机密,又跟慈善行为有点关系的,那告知他们也是应该的。
林浩宇听完后,道:“建医院、中小学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东哥,虽然我们之前也以你或者长兴集团的名义做慈善,但基本上都是消费性的慈善,完钱就没了;
虽然这本身也是好事,能救人帮人,但对于你或者长兴集团没有足够的长期名气效应,站在你的角度,还是建学校、医院甚至图书馆要好的多,至少未来几十年这些建筑还在。”
自60年代初,长兴集团成为香港一方霸主之后,出于社会责任以及名气需求甚至是老板个人意愿,便开始了对外适度的慈善业务,比如帮助寮屋人群就业、提供适度的生存食物水源等等,甚至后续有难民入港,只要是华人,长兴集团也都会适当帮助一点;
在前几年,香港经济发展较好,寮屋很多人脱困,大部分市民也基本上能吃饱了,长兴慈善基金会便开始转向帮助一些残疾人、绝症家庭、孤寡老人的帮助等等。
这些所为也在多年来帮助了很多香港贫困家庭,可都是一次性的,帮完了也就完了,除了被帮助者,其他人估计也不会知道这些事,这对于想“留名”来说,就不划算了。
“所以现在的确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文东笑道:“戴麟趾要回英国了,在走之前,想做出一点最后的业绩;
我们这边如果没有港府的授权,建学校、图书馆这些也不现实,这个合作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
其实就算没有容积率的交易,这个合作也不亏,反正自己集团每年都是有对外慈善指标的,不管用来做什么都得出去,这是大集团的社会责任之一。
苏依依道:“那建出来的学校或者图书馆,名字就由我们来定?”“对,你觉得什么名字好?”杨文东反问道。
苏依依思考片刻后道:“如果叫长兴小学、中学、图书馆之类的,对于长兴集团有一定的好处,但作用不大,长兴集团在香港的名气已经够大了;
不如用东哥你的名字,文东小学、文东中学、文东图书馆,我觉得都很不错唉。”
“文东小学.”杨文东笑道:“我之前也考虑过,就是觉得是不是太显眼了点?”
苏依依则道:“显眼也没关系,大家习惯就好了,文东这两个字,放在学校前面也不算很显眼。”
“倒也行,或者改成文东希望小学,这个不错,有希望。”杨文东想了想,道:“戴麟趾那边给了十几个学校名额,是在九龙新界一些贫穷地方,我准备一次性都承建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既然要建,那就建多一点,无论是一所还是十所,对于长兴集团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趁着现在港府那边给了名额,那不利用才可惜。
赵立明回道:“这当然没问题,一个学校建起来也不了多少钱的,最麻烦的其实还是教师之类的,这个可能需要港府的配合。”
“教师这一块港府那边会负责的,不用担心。”杨文东又道:“但我这边还有一个想法,志文最近被查出可能有点近视趋势,所以我也想趁着建学校的时候,在这方面做个试验。”
“志文近视了?”赵立明与林浩宇有些惊讶;
在以前他们小时候,近视从来就不会是问题,身边几十个小朋友没一个眼睛不好的,因为他们小时候根本不学习;
反而如今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近视,他们二人也有所了解了,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近视。
苏依依回道:“没有,只是有一点趋势,问了专业医生,只要控制好是不会有问题的。”
杨文东道:“现在近视在香港越来越严重,隔壁日本、湾湾甚至东南亚一些经济好的城市,都出现很多学生近视,所以我想顺带着控制一下,不能说给了孩子机会学习,结果让他们近视了;
虽然一定程度上来说,近视是现代化科技的必然产物之一,无法避免,但能减少一个是一个。”
林浩宇道:“近视好像是看不清远处,戴个眼镜才行,很麻烦,但似乎也没什么其他影响了吧?”
“你错了,近视跟驼背一样,是一种器质性损伤疾病。”杨文东解释道:“近视之后眼珠会变形,眼轴拉长,内部视网膜会变薄;
特别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中老年后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会十倍以上的增加,所以不能只考虑年轻的时候不受影响,而且戴眼镜的人,视力也是比不过正常人的。”
很多年轻人对于近视并不能足够的了解,以为只是戴个眼镜,但实际上,其危害是非常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杨文东绝对不容许自己孩子近视的原因,甚至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近视了,那也不能发展成高度近视。
“这我倒不清楚了。”林浩宇追问道:“那东哥你准备怎么测试?”
杨文东道:“我听一个美国专家说过,近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没晒太阳,昏暗的环境下,加上长期看近,生物体认为开始了穴居生活,就帮助生物体将眼睛改成近视;
所以我们未来的学校,教室在透光这一块要做好,另外还要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我想试试,能不能打造出一个成绩还可以且几乎没有近视的学习环境。”
这个时代都普遍认为近视是看近造成的,但前世21世纪的研究显示,没有足够的光照,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能够在香港或者未来改开之后的内地,推广总结出一套预防近视的方法,那就算做不到不让人近视,可能少一点也是好的。
这件事本身对于杨文东也没有什么坏处,如果成功了,那自己的文东小学或者中学,甚至也可以成为未来全国知晓的学校。
当然,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第一个就是近视是百年难题,第二就是以未来内地的“卷”,对这方面的控制能不能做好也不好说,第三就是,很多人近视其实也并非学习,而是电视等电子产品.
但无论如何,自己总结出一套方法,那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学习与视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学生,也是一件好事了,甚至杨家自己未来的后代,也不可能只为了视力而放弃学业,那哪怕是为了自己家族,也需要适度的投入。
反正也只是顺便而为,稍微多一点人力研究即可。
“光照?好像我们小时候的确天天白天都在外面。”赵立明也说道。
杨文东点点头道:“如果能够证明这一点,让学生一天有两个小时足够光照,就能预防或者减缓近视,那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够大了;
等几年后如果我们的学校真的近视特别少,那我再邀请全球顶级的眼科专家进行更大范围测试,做实如何以最节省精力的方法预防近视,我们这辈子也算值了。”
眼睛固然重要,可学习、各种生活也很重要,谁都不可能做到为了眼睛不近视而费太长时间不用眼睛,特别是现代社会,“看近”是绝对的社会需求;
所以这方面需要一个平衡,寻找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保护眼睛,同时还不能影响社会大众对于学习、生活的需求,甚至如果方法有了,只要不是很费劲,那那些未来喜欢看手机的人,或许也会适当休息片刻按照准确的方法保护眼睛。
如今钱已经足够了,他自然也希望能够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生物学,不过这个门槛太高了;
但对于眼睛的防近视保护,由他来做就比较合适,首先这个问题到了60年后也没有解决,那自己与欧美生物巨头在本质上就没什么差距;
他也没想过真的去如何治疗这种世纪难题的疾病,而是研究社会行为,来总结避免近视、维护眼睛的方法;
东亚在未来学习领域会非常卷,正好自己费几年乃至十几年做这方面的研究,等内地改开之后卷起来后,自己的成果,或许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这可能也是自己能做的“无形帮助”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