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45an.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356章 阿斯克勒药厂
  地中海南岸,东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首府,迦太基城。
  已是黎明,繁华的城市从夜幕中苏醒,u形港的灯塔依然照亮,码头工们哼着悠扬的号子结队上工,港务人员打着哈欠,来到自己的工作位点,为来往的航船登记造册,安排停泊。
  一条由天然沥青和零碎细石铺成的道路连接起码头区和集市区,雕刻着各大商会徽章的新式马车安稳地停靠在码头区的位点中,车夫们扯着闲话,一箱箱货物被装进车厢。
  太阳越升越高,城市的嘈杂声也越来越大,送奶马车在宽敞的道路上奔驰,小商小贩在集市上布置着自己的摊位,工坊区重新响起了叮当作响之声,皇家骑警的马蹄在石板上轻轻敲响。
  正值初夏,阿非利加的气温逐渐升高,居民们换上了兜袍,吃起了种植园里产出的西瓜,农田中的冬小麦开始收获,椰枣园里的椰枣树在日光的照耀下摇曳生姿。
  迦太基城坐落在阿非利加最北部,是与亚平宁半岛距离最近的北非城市,也是东罗马帝国控扼地中海,联通大西洋的重要口岸,在帝国发展计划中具有特殊地位,贸易的兴盛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农业技术的提升让粮食产出大加盈余,迦太基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吞并几处邻近小乡镇后,即将突破十八万大关,在整个地中海世界都称得上一流大都市。
  当然,维持一座十万人级别的大城市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把人迁来便一了百了,如果不把城市规划做好,动乱,瘟疫,饥荒,干旱……这些东西很快就会将暂时的繁华撕得粉碎。
  文官改革后,东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开始为每一位大区行政官配备一名精通人文地理的秘书官,并组织开展城市排查,对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现有结构进行改进或拆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用水,卫生,排污,交通等城建项目列上规划清单。
  谈及城市规划,如今的欧洲依然较为落后,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依旧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口依然零散分布在广大乡村中,古罗马崩溃后的西欧一地残渣,极端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根本维持不了几十万人的大城市,时至今日,西欧第一大城巴黎也是遍地污水粪便。
  东罗马帝国在城市建设上比西欧强上不少,君士坦丁堡的人口一度多达五十万,但君士坦丁堡的情况太过特殊,先天条件太过优异,老祖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好,帝国疆域广大,东西南北跨度极大,地理条件各有不同,君士坦丁堡的成功显然无法生搬硬套。
  近些年,在帝国中央的指示下东罗马帝国的各所大学纷纷增设城建专业,人文研究院也开始组织编写城建教材,试图把历来不被人重视的城市建设发展为一门学问。
  除此之外,东罗马帝国还借助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从东方各文明广泛吸取城建经验,与东罗马地理特色相结合,共同促进城市发展。
  一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到一定数目后,继续增长的难度将会呈指数级提升,在这一方面,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强上太多,阿拉伯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有百万级城市的先例。
  在阿非利加几个行省,东罗马帝国的城市建设主要采用了阿拉伯模式,以砖石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几乎不采用木质结构,同时注重水利工程,规范房屋和街道,用“宗教建筑加服务设施”的库里耶模式,让一片接一片城区向外扩张。
  为了解决北非地区的用水难题,阿非利加和昔兰尼加两个行省开始大规模建造名为“坎儿井”的水利工程,这种发源于亚洲半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能够将雪山融水,季节降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雨季蓄水,旱季使用。
  坎儿井的建造方法很早便随着阿拉伯人的大征服传到了地中海世界,北非地区本来就存在坎儿井的利用先例,东罗马政府则试图将原有工程扩大扩宽,形成体系,形成规模。
  目前,坎儿井计划的初期工程基本完工,迈杰尔达河与阿特拉斯山脉的融水将通过暗渠抵达迦太基附近,用以满足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
  为了避免扰民,也为了促进地方经济,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已经很少使用“征用”或“募集”这样的方式来筹备粮草物资和火枪弹药,几乎全部依照事先谈好的价格进行收购,军方和政府会向民间商会下达订单,由他们负责生产筹备,再由官方部门进行检验,让皇帝和政府手中的金钱在社会上流动起来,实现一轮财富循环。
  两年间,伊比利亚的纷争扩散到整个西地中海,迦太基城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重要的前线后勤基地,攻打威尼斯的海军,征伐格拉纳达的陆军,前往佛罗伦萨的雇佣兵,瓜分意大利商贸的资本家和商人……军用订单和民用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大量的物资和大把的金钱涌入城市,迦太基城的市民阶级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在这种时候,只要敢想敢干,一夕暴富并非全无可能。
  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士兵不扰民,民众不怕军,对于后勤中心的百姓来说,军队的到来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跨越阶层的机遇,在财富的刺激下,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往往还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改变和革新,更便捷的制造模式,更规范的生产流程,更熟练的工人,甚至是更先进的技术。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更先进的技术,这是真正能使生产力极大提升的东西,一旦民间诞生新式技术,并成功证明了新技术的价值,政府和军方的资源都会向技术发明者倾斜,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一艘自北而来的帆船缓缓靠岸,帆船上悬挂着东罗马官方旗帜,港务官们简单看过手续,将帆船安排进一处视野开阔的停泊位点。
  帆船的甲板上,两位中年人并肩而立,年长的一位穿着海军制服,叼着烟斗,打量着繁忙的城市。
  “竟然没看到打架和斗殴。”
  年长一人挑挑眉毛。
  “许久没来,这群布匿库斯人竟然学会讲礼貌了。”
  “呵,你要是胆子大,不妨在闹市上说这些话,就算你是军官,他们估计也会把你痛揍一顿。”
  年轻一人撇撇嘴。
  “你原来也就是个出生在君士坦丁堡城脚下的渔民罢了,干嘛那么骄傲,莫扎拉布人还不够,偏要叫他们布匿库斯人?”
  “那又怎么样?他们还不是叫我们拜占庭人?”
  年长一人不乐意了。
  “要我说——”
  见同伴又要开始自己的长篇大论,年轻一人摇摇头,走下甲板。
  近年来,东罗马帝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大城市稳定发展,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即将突破三十五万,迦太基也触碰到十八万的边缘,排在第三的帖撒罗尼迦虽然也实现了人口和产业上的进步,但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吸血,迟迟未能达到迦太基的层次,人口维持在十万左右。
  作为东罗马帝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座大城市,君士坦丁堡人和迦太基人日常互相不服,纷纷为对方起了一些戏谑称呼,都采用了对方城市的古称,称对方为“布匿库斯人”和“拜占庭人”。
  当然,在这个时候,“布匿库斯”和“拜占庭”都没什么贬义,东罗马帝国严禁国民在民族问题上生事,如果他们胆敢称对方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那就得遭到政府的惩戒了。
  “你准备怎么办?”
  年轻一人看向后方。
  “先去仓库?还是先去工坊?”
  “你是专业人才,肯定是得先去工坊验货的,我就去仓库好了。”
  年长一人说着,指了指岔路。
  “赶快去吧,西西里的军队等着用呢,等战争打完,我请你喝酒。”
  年轻一人点点头,从码头旁的官方马厩中借来几匹骏马,和几名侍从一起,向迦太基城的工坊区飞奔而去。
  他叫卡罗洛斯,祖籍尼西亚城,在几年前的大土耳其战争中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是,卡罗洛斯是个混血后裔,他的父亲是个纯正的突厥穆斯林,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希腊正教徒。
  尼西亚解放后,卡罗洛斯很快在母亲的带领下皈依正教,并登记为罗马公民,他的父亲,两个异母兄弟和两个兄弟的一大家子也由于他的关系免于迫害,并在后续的劝说中选择皈依正教,获得了正式认可。
  这是东罗马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占领区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同化政策,对于一位穆斯林来说,只要他能找到一位具备公民身份的血亲,并表现出“愿意皈依”的态度,在血亲的担保下,他就不会被充当奴隶,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未来罗马人”,政府会保护他们的财产,允许他们参加劳动生产,并给予他们一年的考虑时间。
  为了防止这些人携款外逃,当地政府采取了连坐制,要求他们以十户为单位,每天向本堂教士汇报情况,一人逃跑,全街为奴。
  由于穆斯林男人可以迎娶基督徒女性,且最多能娶四个妻子,这种政策在城市中的施行空间很大,涉及人员很多,这项工程由教士负责,他们往往对“血亲”的要求并不严格,哪怕连哄带骗,哪怕攀亲附戚,只要表达出皈依意向,教士们都会十分高兴地表示认可。
  在之前的战争与平叛中,妥协者得到了丰厚奖赏,死硬者则落得了凄惨下场,剩下来的这些人只不过是因为教法而犹犹豫豫,帝国政府认为,给他们一些时间,也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当然,对于那些有多位妻子的穆斯林来说,由于基督教教义限制,他们不能将一夫多妻的家庭生活继续维持下去,男主人会被要求选择一位作为妻子,其他女眷则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情妇”,她们的孩子也成为了“私生子”,自动失去继承权。
  但是,在农村地区,这一套政策显然是实行不了的,政府管控力度太低,农民的价值也没有市民高,在圈地运动的浪潮下,这里的土地会被东罗马公民圈占为大农场和大牧场,这里的穆斯林则成为了上好的劳力。
  就这样,卡罗洛斯在大土耳其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不仅保住了全家的性命,还从地位最低下的孩子一跃成为家中的继承人。
  由于他的两个异母哥哥在以前对他十分不错,卡罗洛斯没有在财产继承上过分苛刻,父子四人将财产问题协商清楚,父亲和两个哥哥留在尼西亚,共同开设了一家陶瓷工坊,并很快将来自东方的陶瓷技术利用起来,家庭财富节节攀升,卡罗洛斯的父亲还因为“皈依者”的特殊身份得到了政治优待,当选为尼西亚的议员。
  卡罗洛斯则离开了家乡,前往君士坦丁堡进修,成功考上了君士坦丁堡大学,主修医学,选修化学。
  西地中海纷争开始后,东罗马帝国为了备战,开始加快陆军改革的进程,工兵队,军乐队,军医队等辅助部队急缺人才,卡罗洛斯看到了机会,自愿报名入伍,被分配到近卫军第七军团,担任军医。
  在卡罗洛斯看来,东罗马帝国首重军功,只要能在战场上留下一笔鲜亮的履历,他的仕途将顺利很多。
  都是医生,一个是行脚散医,一个是医学院的教授或院长,这能一样么?
  况且,据卡罗洛斯所知,为了提升医疗水平,东罗马政府还准备在战后建立更多的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对他来说,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由于专业人才确实缺乏,卡罗洛斯的技术水平也确实不错,理论知识更是十分优秀,他很快便得到了军医长的器重,并被派往迦太基,考察新药品,筹备大规模订购。
  卡罗洛斯一路狂奔,走马观地扫视着城区,不免惊叹于迦太基城的繁华光景,这里是整个北非语言同化最成功的一座城市,市民们大多操着一口略带地方口音的希腊语,倒是让卡罗洛斯感到分外亲切。
  “卡罗洛斯阁下,前面就是迦太基的工坊区了,我们的目标就在山脚下。”
  一位迦太基出身的侍从提醒道。
  “行,这就过去。”
  卡罗洛斯点点头,放慢了马速。
  “对了,迦太基有医院吗?”
  “有,但都是教会医院,能够提供的慈善医疗比较简单,如果得了重病,还是得找私人医生。”
  侍从回答道。
  “最大的一所医院是迦太基大学附属医院,在组织结构上基本仿照了几百年前就有的锡耶纳大学医院,院长是个神学院医学系出身的和善教士。”
  “也是,毕竟是帝国第二大城市。”
  卡罗洛斯微微颔首,思索着。
  “我在君士坦丁堡上学时,教授说,一些富商贵族在皇帝的指点下,准备设置私人医疗保险,并筹备帝国第一所专业性质的私立医院,迦太基有这种趋势吗?”
  “我没听说过。”
  侍从摇着头。
  “不过,就算有所谓的私人医疗保险和私立医院,那也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得起的吧?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最有钱,他们应该可以,迦太基就要差一些了。”
  “我听说,君士坦丁堡铺了沥青马路还不够,还准备模仿英格兰人的伦敦城,在部分街区安装松脂木条路灯,提供照明。”
  说到这里,侍从撇了撇嘴。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君士坦丁堡内和君士坦丁堡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要我说,陛下就不该把君士坦丁堡发展得那么好,那些市民好逸恶劳,奸诈狡猾,目中无人,整天还念叨着古老的自由特权,一言不合就要上街游行,不像我们迦太基人,勇敢而坚韧,朴实而勤劳,是皇帝陛下最好的战士。”
  “也许吧,他们凭借一城之力创造了帝国政府近四分之一的税收,自然是有些傲气的。”
  卡罗洛斯不置可否地说。
  “至于松脂木条路灯,这也不是什么稀罕物,连伦敦那样的小村子都实行几十年了,帝国大城市都是迟早的。”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得进去了。”
  平缓的山坡上坐落着不少工坊,小山脚下却是一片作物园区,园区中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奇特植物,园区外的道路旁都是阿特拉斯山脉中常见的旱柳。
  柳树旁边,穿着朴素罩袍的技术人员采集着柳叶,柳条和柳籽,将其装入置物袋中。
  “旱柳,罂粟,黄蒿,非洲罗勒……”
  卡罗洛斯注视着园区内的一株株植物,有些曾在医学课上学习过,有些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卡罗洛斯继续策马,工坊门口的木牌上,一行希腊文字赫然在目。
  “阿斯克勒制药厂。”
  卡罗洛斯轻声念着。
  阿斯克勒制药厂,东罗马帝国第一家成建制的制药厂,前身为以撒在几十年前于北非创办的“航海药”制造厂,随后又陆续生产了好几种常用药物,在去年年末被正式改组为阿斯克勒制药厂,以古希腊掌管医药的神明阿斯克勒庇俄斯为名。
  早在之前的自由化改革中,阿斯克勒制药厂的组织结构就经历过一轮重组,皇室和政府不再具有直接经营权,只保留分红权和监测权,制药厂自主经营,自主生产,自主销售。
  几十年过去,以撒当年的“小招”早就藏不住了,不少人都发现了“航海药”的奥秘,随船医生开始直接携带便宜的柑橘水果,得到自主权的制药厂决定不再生产曾给他们带来大量利益的航海药,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八年前,东罗马帝国的探险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在以撒的干涉下,物种大交换迅速开始,探险家们根据以撒的描述,在南美洲寻找到了一种被当地人奉为“生命之树”的治病植物,并潜入土著社区,抢走了不少被他们誓死保卫的树种和树苗,将其命名为金鸡纳树。
  在以撒的引导下,东罗马医生们很快就发现了金鸡纳树皮在治疗疟疾上的显著效果,并开始在巴西和热带非洲大规模种植,围绕金鸡纳树皮的研究也随之开始。
  临近工坊,卡罗洛斯看到了不少巡逻的士兵,这些士兵高大魁梧,使用着板门大斧与火绳枪,军衣上绘制着皇室的图纹。
  “瓦兰吉卫队,皇家私军。”
  卡罗洛斯嘀咕着。
  “看来,他们可能真的有些重要发现。”卡罗洛斯挥挥手,一位侍从将帝国陆军开局的身份文书递给瓦兰吉队长。
  “卡罗洛斯·贡希斯,尼西亚人,近卫军第七军团军医次官。”
  瓦兰吉队长看着卡罗洛斯。
  “我们接到了通知,请您跟我来。”
  卡罗洛斯点点头,命侍从等在门外,自己则跟着瓦兰吉队长,进入戒备森严的药厂。
  “烈酒,洗手,擦脸,涂抹鞋底。”
  瓦兰吉队长简单地说。
  卡罗洛斯照做了,他是医学出身,知道这样是正确的。
  两人进入走廊,卡罗洛斯隐隐听到了工人们的谈话声和工作声,但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尽管他属于“自己人”,尽职尽责的瓦兰吉队长还是没有带他参观生产工坊,也不知在保守什么秘密。
  几分钟的绕路后,一扇木门出现在卡罗洛斯面前,队长推开门,将他推了进去。
  “就是这里,进去检查吧,半个小时后,我来接你。”
  卡罗洛斯对瓦兰吉队长的死板有些无奈,摇了摇头,看向屋内的秃顶男人。
  男人肤色黄中带黑,穿着质朴的白袍,嘴唇边蓄着大胡须。
  “印度人?”
  卡罗洛斯挑了挑眉。
  “依照你们的地理划分,我的家乡属于东南亚。”
  东南亚人耸耸肩,摆弄着桌上的瓶瓶罐罐。
  “我是个马六甲人,三年前,一群来自马林迪城邦的阿拉伯商人来马六甲招揽医生,我就跟着去了,没想到被骗来了这里,担任你们皇帝的药物研究员。”
  “哼,光是你们那种复杂到令人发指的希腊语,我就整整学了一年!要不是你们皇帝给的钱太多,我早就不想干了!”
  东南亚人瞪着眼睛。
  “呃,那您——”
  卡罗洛斯不知该说些什么,环顾着房间的摆设。
  “我这里没什么饮料,我也没有招待你的时间,直接说吧,想检查什么?”
  东南亚人粗鲁地说,顺着卡罗洛斯的目光,看向书架上乱糟糟的几本书。
  “怎么,对这些书感兴趣?”
  见卡罗洛斯似乎对书籍有些兴趣,东南亚人的目光柔和了些,拿起一本。
  “《伤寒论》,晋朝的东西。”
  “还有这本,《医典》,阿拉伯人的东西,你们的官方教材之一,你应该挺熟悉。”
  卡罗洛斯点点头。
  “《神农本草经》,也是东方王朝的医书。”
  东南亚人继续解释道。
  “你们的皇帝挺厉害,那个所谓的东印度公司雇佣东南亚海盗,把这些书都买齐了。”
  “算了,反正你大概也不感兴趣。”
  东南亚人摇着头,把书放上书架。
  “不不不,我很感兴趣,学医时,我的教授就说,医学是全人类的大事,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仅仅依靠自身把医学研究到极致,必须博采众长。”
  卡罗洛斯说道。
  “这些书可以借我看看吗?”
  “没必要,你们的人文研究所已经基本翻译完成了,既然你是个医生,以后有机会看到的。”
  东南亚人直接拒绝,但对卡罗洛斯的态度又好了些。
  “你倒是与众不同,我见过不少东帝国医生,他们都被阿拉伯人蛊惑了,喜欢解剖,对内病不怎么重视。”
  “你要是对东方医学感兴趣,以后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要知道,我的医术可是直接师从明国人的,我小时候,马六甲还是明国的地盘呢。”
  东南亚人叹了口气。
  “好了,闲话不说,来看看我们正在生产的药物吧。”
  东南亚人打开一个玻璃瓶,把里面的几粒药丸倒了出来。
  “这是皇帝最关心的东西,恐怕也是你最关心的东西,金鸡纳丸。”
  “金鸡纳树皮磨成粉,简单过滤一下,再加上一些添加剂,用淀粉和混成药丸。”
  “这种药丸已经售卖过一段时间,你们的探险家都说好,据说,有些人甚至靠这个走到刚果河中游了。”
  东南亚人显得兴趣缺缺。
  “这东西不是我研发的,东方医学也没有金鸡纳树的记载,要是有什么细节问题,还请问你们的皇帝,他反正看样子都清楚。”
  “还有这个,我依照你们陛下的要求,调配出的药袋,里面有黄蒿,常山和蜀漆。”
  东南亚人拣起一个小布袋,布袋中是几种干枯草药。
  “剂量都调配好了,这是一个十人队的分量,可以直接泡水喝,也能治疟疾,但我试过了,效果没有金鸡纳丸显著。”
  东南亚人撇了撇嘴。
  “但我告诉你,这种药还有其他功效,比如清热解毒,调养身体。”
  “最后是这个,也是一个药袋,里面的主药是经过加工后的柳叶,泡水喝可以镇痛消肿,也能治疗发热之类的常见病症。”
  东南亚人举起另一个小布袋。
  “你们的皇帝总是念叨着工坊生产,批量生产,这其实是不对的,这对病人不负责,我必须得亲自看了,才能知道怎么开药嘛……”
  卡罗洛斯没有理会东南亚人的抱怨,趴在桌子上,细细观察着几种药物。
  “都经过实验了吗?”
  “都经过了,等会儿让那个凶巴巴的队长陪你去迦太基大学附属医院,里面有刚刚治好的疟疾患者和尚未治好的疟疾患者。”
  东南亚人说道。
  “说来也奇怪,那些疟疾患者中,大部分都是罗斯人,保加利亚人,本都人这种北方人,地中海人倒是没那么多,你们是有什么特殊抗性吗?”
  “是啊,地中海人的确有一些抗性,虽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患有虚血症的病人反而不容易得疟疾。”
  卡罗洛斯笑了笑。
  “实不相瞒,进入夏季后,西西里岛上爆发疟疾了,陛下正率兵前往叙拉古城,军队中的疟疾患者越来越多,连叙拉古的大主教都不知怎么染上了疟疾。”
  “有了你们这些新药,陛下的行军可以顺利许多,也许还能借此收服西西里民心。”
  “这样吗,我以为疟疾只在南方才有。”
  东南亚人喃喃自语。
  “呵呵,意大利可是疟疾高发区,尤其是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王侯将相因疟疾而死,我们在这方面的确是很差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摸索出一个治疗疟疾的方法。”
  卡罗洛斯说道。
  “在古代,撒丁岛和西西里岛这样的疟疾重灾区甚至一度成为罗马贵族们流放政敌的理想之地,您猜猜为什么?”
  东南亚人对这些尔虞我诈有些厌恶,皱起眉。
  “既然是因为夏季疟疾,不妨把驱虫香也带一些吧。”
  “驱虫香?”
  卡罗洛斯有些疑惑。
  东南亚人嘀咕着,从一个瓶子里拿出一个灰黑色的小块,掰下一角,在蜡烛上点燃。
  顿时,一小阵烟雾冒了出来,一股异香伴随着烟雾传进卡罗洛斯的鼻子。
  “除虫菊干粉制成的香块,停止行军时点燃一个,可以驱虫。”
  东南亚人解释着。
  “你们陛下说,疟疾与蚊子叮咬有关,我想应该是的,因为的确有不少疾病都来自于蚊虫。”
  “这也是我们正大力生产的东西,原材料好找,巴尔干半岛上就有。”
  “除了驱蚊外,除虫菊用处还很多,在粮食作物旁边种上一些,可以有效减轻农作物病害,配合那个阿德里安液一起用,效果很显著。”
  “听说你们陛下还要求其他药物研究员想办法用烈酒提取除虫菊汁液,说是搞什么农药,这我就不懂了。”
  东南亚人摆了摆手。
  “东西都备好了,你先去医院看看情况,然后就可以去仓库拿货。”
  “要是见了皇帝,别忘替我说些好话,我的儿子现在还在君士坦丁堡大学读书,以后想在君士坦丁堡开医馆,皇帝可得答应下来。”
  “没问题,虽然我大概见不到皇帝,不过他一向开明,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哪怕是犯下渎神的重罪,他都在所不惜,何况是开医馆这种好事。”
  卡罗洛斯满口答应,想了想。
  “不过,你们也是该与时俱进了,皇帝的方法是没错的,只有实现了批量生产,药物价格才能降下来,最底层的人民才能吃得起药,治得起病。”
  “呵呵,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研发金鸡纳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年我从印度洋一路走到地中海,可是见过你们的殖民地的。”
  “不过,我也没什么好苛责的,有这样的皇帝,是你们的幸运,是别人的不幸,好好珍惜吧。”
  东南亚人把门打开,瞪着卡罗洛斯。
  “还不快走!”
  卡罗洛斯无奈一叹,微微鞠躬,迈步离开。
  (本章完)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限定室友(1v2)

擎苍月

战少,你媳妇又爬墙了

繁初

社死得到的男朋友

清茶与

医妾

北枝寒

影子

麦阿秋

贼老天你该死

不再恋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