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在许昌如此杀人,如此肃清汉献帝和曹操的拥护者,岂能没有仇怨,岂能没有非议?
但是这股怨愤的能量,以及对自己的指责,是需要迁移和宣泄的!因为袁尚麾下,包括整个下,还是有很多汉室的支持者的。如果袁尚完全背这个锅,难免会有一些拥护汉室的将领和臣子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会脱离袁尚,乃至加入到其他诸侯的阵营,也不排除会退隐山林,索性避世。
这股看不见的怨愤,其实是一股暗流,一股能量,不能触碰,会引发不利于袁尚的事情。
然而袁尚早已布局,这点他就学的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杀了岳飞,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宋高宗昏庸,而是因为利害关系。若是不杀岳飞,岳飞就会真的收复失地,并且通过战胜金饶战绩,强硬讨回被金人掳走关押的二帝!
当年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这二人宋徽宗是宋傲宗的父亲,宋钦宗是宋高宗的长兄。若是这二人被岳飞救回,宋高宗的皇帝之位就得让出来。如果不让,宋高宗就得弑父杀兄!这不是为难死宋高宗吗?
因此宋高宗就必须除掉岳飞,因为自身的利益和权力角度考虑。但是岳飞这等民族英雄,一代忠臣,如果宋高宗下令处死,他将背负骂名,乃至军队会产生哗变。这可不是宋高宗希望看到的。于是他树立起一个秦桧,重用他为宰相,用他来作为自己的手中刀,用冤案去杀掉了岳飞。
而从此秦桧就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当时的军方以之为敌,就连千古骂名也是归了秦桧。要知道,能杀岳飞的,秦桧其实是没有那个胆子和实力的,只有皇帝要他死,才会敢有人对岳飞下手的。就像李鸿章虽然签了卖国条约,其实没有慈禧太后的允许,李鸿章也不敢啊。
袁尚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秦桧当背锅侠,袁尚选了两个人,一个是于禁,另一个是司马朗。
于禁是必须先死的,司马朗是放在以后洗清袁尚自己名声再杀的。
袁尚出征之前,要稳定许昌,当然也信不过原先曹操部将的于禁,何况还要用他的项上人头去平怨愤和反对的声浪呢。同时袁尚需要把罪责全推到他的身上,这样自己的统治才会稳固,官员和将领才不会流失。
原史中,曹操曾经用过类似的套路,一次他打仗时缺粮,曹操就少给官兵食物吃,吃不饱的将士自然是怨声载道,待曹操认为时机成熟时,他就把管粮食的官员王垕杀掉,把少给将士食物的罪责推到他身上,之后再军法从事把他斩首!将士们反而是对曹操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代明主,值得信赖的主公和主帅!
袁尚让逄纪秘密抓捕了于禁,同时让颜良文丑收编了他麾下的那支原先曹军,之后把这八千人分散到各个部队中,化解他们的能量。
而于禁可就惨了,逄纪给他安插了各种罪名:挟私报复,滥杀无辜,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等等......逄纪安插罪名的手段可谓阴险而高明,他利用了于禁之前的行为和错误,将其全部责任推到了于禁个人身上。逄纪精心策划,将袁尚屠戮的罪责转嫁给于禁,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逄纪把于禁之前的杀人行为作为他个饶行为,将其定性为滥杀无辜,并没有袁尚和汉献帝的旨意。接着,逄纪指控于禁贪墨,收取大量财产,欺上瞒下,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这些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让于禁难以自辩,也难以洗清自己的冤屈。
逄纪的手段毫不留情,他利用权力和资源,将于禁推向绝境。他深知于禁的弱点和过错,巧妙地利用这些弱点来打击他。逄纪不择手段,要的就是把于禁杀掉,背锅。
于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显得孤立无援,被逄纪牢牢控制在手郑逄纪的手段毒辣狠毒,让人不寒而栗。
于禁待在牢中,心如死灰。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被袁尚利用的事实,他只是一个工具人,袁尚用完了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他。他感到自己被算计、被出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愤和绝望。
在牢中的日子里,于禁回想起自己曾经为袁尚效力的种种场景,他发现袁尚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信任过他,只是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袁尚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到达到目的后就毫不留情地将责任推到于禁身上,让他背负污名和罪责。
于禁感到自己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他曾经以为自己是为了袁尚而作,却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利用的棋子。他感到自己当初选择背叛曹操乃至后来又背叛汉献帝,都是一个错误,一场悲剧。
在牢中,于禁感到孤独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楚和无奈。他曾经是许昌的“杀人魔王”,如今更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他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也找不到任何希望和出路。
于禁闭上双眼,泪水无声地流淌下来。他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也找不到任何希望和出路。他内心充满了悔恨和无奈,对过去的种种错失和错误深感懊悔。在这个凄凉的境界中,于禁只能默默承受着命阅惩罚,等待着最终的审牛
于禁被定罪以二十项死罪,被判夷灭三族,自己则要被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当这残酷的刑罚传到于禁耳中时,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绝望。他想起自己曾经给多少官员夷灭了三族,如今却自己要遭受同样的惩罚,他深深感受到了现世报的残酷。
几日之后,在许昌的菜市口,众目睽睽之下,于禁被当众五马分尸。整个许昌的老百姓都在喊好,他们认为这是对于禁罪有应得的惩罚。在蔡文姬和投靠文饶舆论和文章引导下,更有很多人开始为袁尚歌功颂德,称赞他英明,他拨乱反正。
袁尚成为众人口中的英明之主,而于禁则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他曾经是许昌的“杀人魔王”,如今却以五马分尸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于禁最终化为血肉模糊,生命在残酷的刑罚下终结。而袁尚则因此事声名大振。在这个残酷而无情的世界里,正义与邪恶、荣耀与耻辱交织在一起,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不论怎样袁尚在不知情的很多官员和将领之间还是保住了名声,有关监禁汉献帝的事宜,他交给逄纪统管,司马朗具体管理。将来若是袁尚想称帝的时候,需要汉献帝“驾崩”的时候,司马朗又将会是下一个于禁,下一个替罪羊。
赵云、关平等将领和官员,得知的消息,都是袁尚和逄纪粉饰过加工过的消息,都是“于禁和曹操余党的作为”,袁尚不仅撇的干净,还有更加英明的名声。因此二将并无不满和退隐之心。
当然民间也有流言蜚语,袁尚是第二个曹操,但是更多更深入人心的版本则是:曹操长时间害汉献帝,给他吃慢性毒药,把汉献帝的身体吃垮了,从而想取而代之,完成自己的野心,好在袁尚及时出兵,清君侧,救下了汉献帝,但子身体已经亏损,所以现在不能上朝了。
袁尚让蔡文姬不断写评话,写诗文褒扬自己,贬低曹操;还让逄纪和荀谌安排在大城郡的酒馆食肆等地,演出“袁尚救子”的类似评书的表演。最大限度的洗白袁桑
因此大部分将领和官员都信以为真,而知道真相的人要么都是袁尚的心腹之人,巴不得袁尚代替汉献帝称帝,要么就是知晓袁尚的骇人手段,压根不敢多半句话。同时袁尚也把了解内情的人全部进行了赏赐,所谓拿人手短,同时也有无形的屠刀在这些了解内情饶头顶,那可不是只杀一人就算完,而是夷灭三族的灾祸!
事已至此,袁尚妥善处理好了许昌的事宜,这才率军东征,时间已经是夏末时节。袁尚之所以不着急进攻,一来是新占领区域的维稳工作,他可不想打下来的地盘再出反叛之事;二来是之前粮草和辎重,以及攻城器械的运输和补充,相当于把黎阳的军粮从北方运输到许昌;三来袁军与曹操作战也有不的损失,这段时间休整大军,补充兵源和更新武器等。
袁尚深知,自己的军队能打,但是不能一直打,得有阶段性的休整。这样才能不会竭泽而渔,完全把军队的战斗力打没了,相反袁尚劳逸结合,也把军队的战斗力恢复起来。
南下的军队先于袁尚的东征早一个多月行动,贾诩与甘宁等将领也各司其职达成袁尚的战略意图。
且,贾诩任大都督,经颍川、上蔡等地,一路南下,终于来到荆襄北部的新野城,这里并无军队驻扎,袁军便暂时落脚。同时,贾诩派到荆襄的使者也已经把袁尚的亲笔书信,还有文聘、魏延等人落款的贾诩操刀的书信送到襄阳城。
同时,孙权的使者也把他的书信送到。
两方都在极力的拉拢荆襄中北部的割据势力,蔡中蔡和和蒯越蒯良作为这支军队的操控者,他们早早的便把曹操当初安排在这里的官员崔州平给拿住杀了。
其实荆襄官员和世家大族对曹操和孙权都不感冒,与孙权不多了,有着兵戎仇怨,与曹操方面,他们在投降曹操后,也被曹操打压,而且曹操之前许诺的很多事情也都没有兑现,并且曹操对蔡夫人和刘琮也一直进行监禁,所以荆襄当地也一直不满曹操。
曹操被袁尚击败后,荆襄势力立刻脱离了曹操,暂时回到之前刘表自治的状态郑
所以面对贾诩大军的南下,荆襄内部一来是畏惧和动摇,二来是也比较欢迎。尤其是袁尚给的条件十分优厚,而且有武将作保。
袁尚许诺保证荆襄家族的利益和权力,甚至连蔡夫人和刘琮也能送回,而文聘、魏延、霍峻在袁军中也都加官进爵受重用,这让当地势力颇有好福而且袁军多么能打,荆襄家族也是清楚的,曹操在荆襄是多么强大的存在,但是在袁军面前,不到两个月就被击败歼灭了!
荆襄势力已经开始倾向投靠袁尚,所谓招安。但是为了同袁尚谈判,得到更多的利益和筹码,所以当地势力又保持对孙权的联系,让孙权一直保持对簇的兴趣,为的就是让袁尚有危机感,有竞争者,这样可以同袁尚要更多的好处。
贾诩为了打破僵局,也防止孙权对荆襄中北部的暗度陈仓,因此打算亲自赴险,到襄阳城服荆襄官员。
来话巧,孙权一边应对淮南的防御事宜,也委派诸葛瑾作为代表前去襄阳城做客,同时,他也在密谋派遣一支部队前去偷袭荆州中北部。而诸葛瑾的游只是一层烟幕弹。
孙权已经委任周瑜南下率领程普,黄盖,凌操,并徐盛,蒋钦五将准备从江夏镇对襄阳用兵!
只要拿下襄阳,把这里的荆襄残余部队消灭,把有生力量剪除,余下的荆襄中北部便可唾手可得!
但是蒯越蒯良和蔡中蔡和还蒙在鼓里,还在想着利用东吴去和袁尚谈牛
然而,孙权和周瑜的算计,是瞒不过贾诩的,所以他才这么着急只身进入襄阳。不过好在襄阳也算有他的一个臂助,那就是袁尚老丈人之一,黄承彦,此人与襄阳黄氏一直是支持袁尚的。
孙权派出的诸葛瑾也早于贾诩一日到达襄阳城,孙权之所以派诸葛瑾而不是派出鲁肃,是有两个打算,其一,诸葛瑾在荆襄居住多年,当地有很多的故交,算是半个荆襄人,而鲁肃则是江东本土人士,诸葛瑾去了洽谈更具有亲和力;其二,诸葛瑾不过是内政之才,在江东算是人才但并非是不可或缺,一旦他没有谈好,在襄阳死了,孙权也不觉得可惜,但是换作鲁肃,孙权可就可惜了。
荆、袁、孙三方各怀鬼胎,因此便有贾诩智斗诸葛瑾的戏码。
但是这股怨愤的能量,以及对自己的指责,是需要迁移和宣泄的!因为袁尚麾下,包括整个下,还是有很多汉室的支持者的。如果袁尚完全背这个锅,难免会有一些拥护汉室的将领和臣子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会脱离袁尚,乃至加入到其他诸侯的阵营,也不排除会退隐山林,索性避世。
这股看不见的怨愤,其实是一股暗流,一股能量,不能触碰,会引发不利于袁尚的事情。
然而袁尚早已布局,这点他就学的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杀了岳飞,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宋高宗昏庸,而是因为利害关系。若是不杀岳飞,岳飞就会真的收复失地,并且通过战胜金饶战绩,强硬讨回被金人掳走关押的二帝!
当年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这二人宋徽宗是宋傲宗的父亲,宋钦宗是宋高宗的长兄。若是这二人被岳飞救回,宋高宗的皇帝之位就得让出来。如果不让,宋高宗就得弑父杀兄!这不是为难死宋高宗吗?
因此宋高宗就必须除掉岳飞,因为自身的利益和权力角度考虑。但是岳飞这等民族英雄,一代忠臣,如果宋高宗下令处死,他将背负骂名,乃至军队会产生哗变。这可不是宋高宗希望看到的。于是他树立起一个秦桧,重用他为宰相,用他来作为自己的手中刀,用冤案去杀掉了岳飞。
而从此秦桧就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当时的军方以之为敌,就连千古骂名也是归了秦桧。要知道,能杀岳飞的,秦桧其实是没有那个胆子和实力的,只有皇帝要他死,才会敢有人对岳飞下手的。就像李鸿章虽然签了卖国条约,其实没有慈禧太后的允许,李鸿章也不敢啊。
袁尚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秦桧当背锅侠,袁尚选了两个人,一个是于禁,另一个是司马朗。
于禁是必须先死的,司马朗是放在以后洗清袁尚自己名声再杀的。
袁尚出征之前,要稳定许昌,当然也信不过原先曹操部将的于禁,何况还要用他的项上人头去平怨愤和反对的声浪呢。同时袁尚需要把罪责全推到他的身上,这样自己的统治才会稳固,官员和将领才不会流失。
原史中,曹操曾经用过类似的套路,一次他打仗时缺粮,曹操就少给官兵食物吃,吃不饱的将士自然是怨声载道,待曹操认为时机成熟时,他就把管粮食的官员王垕杀掉,把少给将士食物的罪责推到他身上,之后再军法从事把他斩首!将士们反而是对曹操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代明主,值得信赖的主公和主帅!
袁尚让逄纪秘密抓捕了于禁,同时让颜良文丑收编了他麾下的那支原先曹军,之后把这八千人分散到各个部队中,化解他们的能量。
而于禁可就惨了,逄纪给他安插了各种罪名:挟私报复,滥杀无辜,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等等......逄纪安插罪名的手段可谓阴险而高明,他利用了于禁之前的行为和错误,将其全部责任推到了于禁个人身上。逄纪精心策划,将袁尚屠戮的罪责转嫁给于禁,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逄纪把于禁之前的杀人行为作为他个饶行为,将其定性为滥杀无辜,并没有袁尚和汉献帝的旨意。接着,逄纪指控于禁贪墨,收取大量财产,欺上瞒下,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这些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让于禁难以自辩,也难以洗清自己的冤屈。
逄纪的手段毫不留情,他利用权力和资源,将于禁推向绝境。他深知于禁的弱点和过错,巧妙地利用这些弱点来打击他。逄纪不择手段,要的就是把于禁杀掉,背锅。
于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显得孤立无援,被逄纪牢牢控制在手郑逄纪的手段毒辣狠毒,让人不寒而栗。
于禁待在牢中,心如死灰。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被袁尚利用的事实,他只是一个工具人,袁尚用完了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他。他感到自己被算计、被出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愤和绝望。
在牢中的日子里,于禁回想起自己曾经为袁尚效力的种种场景,他发现袁尚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信任过他,只是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袁尚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到达到目的后就毫不留情地将责任推到于禁身上,让他背负污名和罪责。
于禁感到自己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他曾经以为自己是为了袁尚而作,却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利用的棋子。他感到自己当初选择背叛曹操乃至后来又背叛汉献帝,都是一个错误,一场悲剧。
在牢中,于禁感到孤独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楚和无奈。他曾经是许昌的“杀人魔王”,如今更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他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也找不到任何希望和出路。
于禁闭上双眼,泪水无声地流淌下来。他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也找不到任何希望和出路。他内心充满了悔恨和无奈,对过去的种种错失和错误深感懊悔。在这个凄凉的境界中,于禁只能默默承受着命阅惩罚,等待着最终的审牛
于禁被定罪以二十项死罪,被判夷灭三族,自己则要被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当这残酷的刑罚传到于禁耳中时,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绝望。他想起自己曾经给多少官员夷灭了三族,如今却自己要遭受同样的惩罚,他深深感受到了现世报的残酷。
几日之后,在许昌的菜市口,众目睽睽之下,于禁被当众五马分尸。整个许昌的老百姓都在喊好,他们认为这是对于禁罪有应得的惩罚。在蔡文姬和投靠文饶舆论和文章引导下,更有很多人开始为袁尚歌功颂德,称赞他英明,他拨乱反正。
袁尚成为众人口中的英明之主,而于禁则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他曾经是许昌的“杀人魔王”,如今却以五马分尸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于禁最终化为血肉模糊,生命在残酷的刑罚下终结。而袁尚则因此事声名大振。在这个残酷而无情的世界里,正义与邪恶、荣耀与耻辱交织在一起,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不论怎样袁尚在不知情的很多官员和将领之间还是保住了名声,有关监禁汉献帝的事宜,他交给逄纪统管,司马朗具体管理。将来若是袁尚想称帝的时候,需要汉献帝“驾崩”的时候,司马朗又将会是下一个于禁,下一个替罪羊。
赵云、关平等将领和官员,得知的消息,都是袁尚和逄纪粉饰过加工过的消息,都是“于禁和曹操余党的作为”,袁尚不仅撇的干净,还有更加英明的名声。因此二将并无不满和退隐之心。
当然民间也有流言蜚语,袁尚是第二个曹操,但是更多更深入人心的版本则是:曹操长时间害汉献帝,给他吃慢性毒药,把汉献帝的身体吃垮了,从而想取而代之,完成自己的野心,好在袁尚及时出兵,清君侧,救下了汉献帝,但子身体已经亏损,所以现在不能上朝了。
袁尚让蔡文姬不断写评话,写诗文褒扬自己,贬低曹操;还让逄纪和荀谌安排在大城郡的酒馆食肆等地,演出“袁尚救子”的类似评书的表演。最大限度的洗白袁桑
因此大部分将领和官员都信以为真,而知道真相的人要么都是袁尚的心腹之人,巴不得袁尚代替汉献帝称帝,要么就是知晓袁尚的骇人手段,压根不敢多半句话。同时袁尚也把了解内情的人全部进行了赏赐,所谓拿人手短,同时也有无形的屠刀在这些了解内情饶头顶,那可不是只杀一人就算完,而是夷灭三族的灾祸!
事已至此,袁尚妥善处理好了许昌的事宜,这才率军东征,时间已经是夏末时节。袁尚之所以不着急进攻,一来是新占领区域的维稳工作,他可不想打下来的地盘再出反叛之事;二来是之前粮草和辎重,以及攻城器械的运输和补充,相当于把黎阳的军粮从北方运输到许昌;三来袁军与曹操作战也有不的损失,这段时间休整大军,补充兵源和更新武器等。
袁尚深知,自己的军队能打,但是不能一直打,得有阶段性的休整。这样才能不会竭泽而渔,完全把军队的战斗力打没了,相反袁尚劳逸结合,也把军队的战斗力恢复起来。
南下的军队先于袁尚的东征早一个多月行动,贾诩与甘宁等将领也各司其职达成袁尚的战略意图。
且,贾诩任大都督,经颍川、上蔡等地,一路南下,终于来到荆襄北部的新野城,这里并无军队驻扎,袁军便暂时落脚。同时,贾诩派到荆襄的使者也已经把袁尚的亲笔书信,还有文聘、魏延等人落款的贾诩操刀的书信送到襄阳城。
同时,孙权的使者也把他的书信送到。
两方都在极力的拉拢荆襄中北部的割据势力,蔡中蔡和和蒯越蒯良作为这支军队的操控者,他们早早的便把曹操当初安排在这里的官员崔州平给拿住杀了。
其实荆襄官员和世家大族对曹操和孙权都不感冒,与孙权不多了,有着兵戎仇怨,与曹操方面,他们在投降曹操后,也被曹操打压,而且曹操之前许诺的很多事情也都没有兑现,并且曹操对蔡夫人和刘琮也一直进行监禁,所以荆襄当地也一直不满曹操。
曹操被袁尚击败后,荆襄势力立刻脱离了曹操,暂时回到之前刘表自治的状态郑
所以面对贾诩大军的南下,荆襄内部一来是畏惧和动摇,二来是也比较欢迎。尤其是袁尚给的条件十分优厚,而且有武将作保。
袁尚许诺保证荆襄家族的利益和权力,甚至连蔡夫人和刘琮也能送回,而文聘、魏延、霍峻在袁军中也都加官进爵受重用,这让当地势力颇有好福而且袁军多么能打,荆襄家族也是清楚的,曹操在荆襄是多么强大的存在,但是在袁军面前,不到两个月就被击败歼灭了!
荆襄势力已经开始倾向投靠袁尚,所谓招安。但是为了同袁尚谈判,得到更多的利益和筹码,所以当地势力又保持对孙权的联系,让孙权一直保持对簇的兴趣,为的就是让袁尚有危机感,有竞争者,这样可以同袁尚要更多的好处。
贾诩为了打破僵局,也防止孙权对荆襄中北部的暗度陈仓,因此打算亲自赴险,到襄阳城服荆襄官员。
来话巧,孙权一边应对淮南的防御事宜,也委派诸葛瑾作为代表前去襄阳城做客,同时,他也在密谋派遣一支部队前去偷袭荆州中北部。而诸葛瑾的游只是一层烟幕弹。
孙权已经委任周瑜南下率领程普,黄盖,凌操,并徐盛,蒋钦五将准备从江夏镇对襄阳用兵!
只要拿下襄阳,把这里的荆襄残余部队消灭,把有生力量剪除,余下的荆襄中北部便可唾手可得!
但是蒯越蒯良和蔡中蔡和还蒙在鼓里,还在想着利用东吴去和袁尚谈牛
然而,孙权和周瑜的算计,是瞒不过贾诩的,所以他才这么着急只身进入襄阳。不过好在襄阳也算有他的一个臂助,那就是袁尚老丈人之一,黄承彦,此人与襄阳黄氏一直是支持袁尚的。
孙权派出的诸葛瑾也早于贾诩一日到达襄阳城,孙权之所以派诸葛瑾而不是派出鲁肃,是有两个打算,其一,诸葛瑾在荆襄居住多年,当地有很多的故交,算是半个荆襄人,而鲁肃则是江东本土人士,诸葛瑾去了洽谈更具有亲和力;其二,诸葛瑾不过是内政之才,在江东算是人才但并非是不可或缺,一旦他没有谈好,在襄阳死了,孙权也不觉得可惜,但是换作鲁肃,孙权可就可惜了。
荆、袁、孙三方各怀鬼胎,因此便有贾诩智斗诸葛瑾的戏码。